享有盛名的鄂西土家糍粑,颇具特色,是土家族的传统食品。这种糍粑以糯米浸泡一至二天,滤干蒸熟,放在一个特制的“岩盘”上,这岩盘园形,直径二市尺,四周有沿,突起寸高,盘内磨得十分光滑。二人各执木棰子一个(即小木榔头),你一下,我一下,边槌边撒少数的米面,以免粘连,直到棰烂为止,再放在案板上,打成计子,大的大到二、三斤一个,小的小到一两一个。大糍粑是送情的,一送就是一对,所以有的户打上百斤糯米折大糍粑。大糍粑打好后以米面壅着,以免干裂;小糍粑用水泡上,每周换水一次,一直吃到三月间。吃法有几种,一是烤了吃,一是放油和佐料炒了吃,经过烤或炒,糍粑均发泡起来,十分软和可口。此种饮食习俗在鹤峰、来凤等地尤其盛行。
糯米洗净,泡上一个对时后,滤干后用甑子蒸熟。然后把糯米饭盛在粑槽内用锤打烂,再捏成大小均匀的坨子,压薄成形,这便是糍粑。待成形的粑阴干后,泡在坛子里,十天半月换一次水。这样,可以放到端午节,经久不坏。
土家人素有“二十八,打粑粑”的说法。每逢春节来临,农历腊月末,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。据乡土志书记载:“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,压成团形,形如满月。大者直径1尺5,寻常者约4寸许,3至8分厚不等。”小糍粑做完后,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,再做几个大糍粑,小则三五斤,大则十多斤。这叫“破笼粑”,象征“五谷丰登”,又显示土家人大方。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,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,两个人对站,先揉后打,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。做糍粑也很讲究,手粘蜂蜡或茶油,先搓坨,后用手或木板压,要做得光滑,美观。
苗寨流行一句俗话:“肉宁可少吃,糍粑不能少打。” 每逢春节来临,农历腊月末,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。据乡土志书记载:“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,压成团形,形如满月。大者直径1尺5,寻常者约4寸许,3至8分厚不等。”小糍粑做完后,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,再做几个大糍粑,小则三五斤,大则十多斤。这叫“破笼粑”,象征“五谷丰登”,又显示土家人大方。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,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,两个人对站,先揉后打,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。做糍粑也很讲究,手粘蜂蜡或茶油,先搓坨,后用手或木板压,要做得光滑,美观。
吃糍粑也有学问,一般是用火烤,叫烧糍粑;用青菜汤下糍粑片,叫煮糍粑;与腊肉炒,叫炒糍粑。糍粑做得多,一时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内,这样可以储藏数月不坏,到插秧时候还有粑粑吃。吃时也很有讲究。一是合家团团圆圆吃;二是招待亲戚朋友吃。
糍粑,是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拜年打节、送亲访友和红白喜事回礼亲朋好友的传统礼品,品种多样:白色是糯米粑,黄色是小米(黄米)粑、包谷(玉米)粑,红色是高粱粑,绿色是蒿草粑。品种多样,有除旧迎新的“年粑”,迎娶新娘的“喜粑”,祝寿贺喜的“寿粑”,女子出闺的“哭嫁粑”修造华堂的“上梁粑”等。我厂根据传统工艺制成,供广大人民品位。
原料:糯米、小米、高粱、玉米、野生蒿草
使用方法:1、将糍粑放入锅内、微波炉蒸至软,加上炒熟的肉片混炒即可。2、放入油锅炸至外脆内软加上青椒等佐料炒熟,即可使用。
糍粑是湘西的特产,一般是用糯米做的,也有加入高梁、小米、包谷的,颜色就是红色或黄色的,如果加入野蒿子就是绿色的,各有各的风味。
民国时期的《永顺县风土志》中记载:糯糍粑,系糯米饭在石臼中杵如泥,压成团形,形如圆月,大者直径约五尺,寻常者约四寸,厚三分至八分不等。
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。直径五尺的糍粑,大约是祭祖等特殊场合才用。
打糍粑
腊月里“打糍粑”是一年中的大喜事,全家都高高兴兴的,亲戚邻居都来帮忙。小孩子知道,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。
糍粑的做法是这样的:
糯米洗净蒸熟。
茶油中放入黄色的蜂蜡,加热融化,涂抹在桌面、门板、石臼、木槌等用具的表面。
把糯米放进石臼中,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捣。糯米粘性很强,一般是两个强壮的男人来,一上一下地“打”。大冬天的,光着膀子还要流汗。
糯米捣成泥以后,取出放在桌子上,乘热揪出拳头大的米团,压扁成饼,再用门板加重物压住,等糯米凉了就成型了。
糍粑可以存放很长时间,如果放在大水缸里,用水浸泡,定时换水,可以吃到六七月份。
来源:凤凰旅游攻略网 www.9191fh.com 转载请说明出处!
发表评论